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及55道代表肴馔汇编

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及55道代表肴馔汇编

导读: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文历史造就了中国不同区域和不同民族的饮食差异。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饮食特点如何?各个民族有什么特色的菜肴?一文带领大家领略55个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及代表肴馔。

1.鄂伦春族

主要生活在呼伦贝尔盟和大兴安岭,以狩猎为生。

饮食特色:多吃飞禽走兽、冷水鱼和山菜,擅长拌、煮、熏、烤,口味咸鲜, 喜好焦香,食风古朴,带有猎户风情。

特色食品:手把肉

制作方法:先把动物的皮剥掉,掏出内脏,洗干净,再把肉切成几块,放在架起的锅里煮,掌握火候很重要,煮出来的肉既嫩又鲜。吃的时候要每人发一把腰刀,再给每人一块带骨头的肉,用刀削着吃。吃肉时还要蘸些盐水,盐水是用煮肉汤调制的,里面放入少许食盐,再撒些野韭菜花和野葱之类的调味品。

2.鄂温克族

主要生活在内蒙古东北部,以及黑龙江和新疆,从事牧业。

饮食特色:以山珍野蔬和五谷为主要食源,习惯熬、烤,火候都不用老,保持硬韧,多用盐与野葱调烹,讲究原汁原味。

特色食品:奶皮子

制作方法:奶皮---是蒙古草原传统的一种奶食品.是将新鲜牛乳倒入锅内大火加温,使其沸腾,并慢慢减弱,同时不断翻扬,直至乳液面产生大量泡沫,熄火冷却后经12小时放置,乳液表面形成一层厚厚皮膜,挑起阴干,既成奶皮。

3.赫哲族

主要生活在完达山余脉和三江平原的沿江地带,擅长捕鱼。

饮食特色:主食多系冷水鱼和山兽,辅以野生蔬果和粮豆,喜爱生食或半生食,烹调方法古朴,以向客人赠送美食为乐,宴风别致。

特色食品:杀生鱼

制作方法:取最新鲜的上等鲤鱼或鲟鱼,从鱼脊处将鱼劈开,把鱼肉从鱼骨上剔下两整块,用刀横切成相连的簿片。再从鱼皮上将鱼片片下来,切丝,用醋熬一下。鱼皮上火烤至半熟切丝。将鱼肉丝、鱼皮丝拌以葱丝、野辣椒或野韭菜调味即成。

4.达斡尔族

主要生活在嫩江边的莫力达瓦旗,少数在新疆,多种经营。

饮食特色:谷食为主,肉食和蔬食为辅,烹调技术较发达,习惯于鱼肉菜果合烹,口味鲜咸香浓,膳食结构平衡,年节食品众多。

特色食品:柳蒿芽汤

制作方法:柳蒿芽摘洗干净,锅中水烧开焯烫柳蒿芽捞出放凉水里,土豆去皮洗净,切片;热锅热油,葱花爆香,放入土豆片翻炒,加适量的盐、酱油、花椒粉炒匀,倒入适量的清水盖盖,大火烧开,煮2分钟左右,柳蒿芽挤干水分,切段,待土豆熟了,放入柳蒿芽,放少许味精调味即可。

5.朝鲜族

主要生活在吉林省的延边,其他散居各地,以农耕为生。

饮食特色:吃大米,重肉食,喝烧酒,饮凉水,嗜辣椒,爱生冷,日定四餐,餐餐不离大酱和清酱,狗肉为贵,冬令火锅尤见特色。

特色食品:冷面

制作方法:冷面的主料为白面或者荞麦面。做冷面时,先把和好的面用专用机械压入锅中,煮熟后捞出,用冷水冷却。后加牛肉汤或鸡肉汤,配以泡菜,辣椒,牛肉片,鸡肉丸子,苹果片,鸡蛋等佐料,即可食用。朝鲜族过去在正月初四中午吃冷面,说是这一天吃了长长的冷面,就会长寿,一年四季都喜欢吃。

6.满族

主要生活在东北三省和 京、津,翼其他散居全国,多数务农,也从事其他行业。

饮食特色:主食多为饽饽之类,一粘二凉;肉食重猪,习惯白煮片切;嗜好野味,多为烧烤;茶食讲究,祭仪繁多,食俗事象丰富多彩。

特色食品:手扒肉

制作方法:把带骨的羊肉按骨节拆开,放在大锅里不加盐和其他调料,用原汁煮熟。吃时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下羊肉,蘸上调好的佐料。根据牧民的习惯,手扒肉一般用作晚餐。

7.蒙古族

主要生活在内蒙古,其次为吉料云南、新疆等地,从事牧业。

饮食特色:有白食(奶面制品)、红食(畜兽制品)两大系列,重酥烂,喜咸鲜,油多,色深,块大,量足,用膳时间长,有豪饮之风。

特色食品:烤全羊

制作方法:选用1~2岁的内蒙古白色大头羯羊,经过宰杀、烫皮、煺毛、腌渍、调味后,再挂入烤炉内,封住口用慢火烤成熟,成品色泽黄红、油亮,皮脆肉嫩,肥而不腻,酥香可口,别具风味。

8.俄罗斯族

主要生活在伊犁、塔城、乌鲁木齐和哈尔滨等地,从事农林牧副各业。

饮食特色:基本属于西餐的罗宋菜体系,但带有新疆风情,面食为主,肉奶并重,嗜好鲜咸、软烂、油腻和腥酸,食量大,用餐时间长。

特色食品:罗宋汤

制作方法:罗宋汤是发源于乌克兰的一种浓菜汤,罗宋汤大多以甜菜为主料,常加入马铃薯、红萝卜、菠菜和牛肉块、奶油等熬煮的一种浓汤。

9.锡伯族

主要生活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兼营多业。

饮食特色:谷食为主,家畜为辅,食源较为丰富,专长煎炖、腌、烤,喜用胡麻油,烹调口味偏好鲜香咸辣,大块装盘,自带小刀片食。

特色食品:发面饼

制作方法:面粉中加入适量发酵粉、泡打粉加水活匀,醒发20分钟。醒发好的面团,在面板上分成均匀剂子,擀成长条抹油卷起后压扁,上面再抹上黄油,再次卷起呈圆形压扁制成饼坯。锅中刷入一层食用油,将饼坯放入锅中,小火烙至两面金黄即可。

10.裕固族

主要生活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和酒泉等地,世代放牧和狩猎。

饮食特色:经历过熟杂食、肉奶为主、肉茶相辅、粮肉调剂等阶段;现今是米面为主、野菜为辅、重视奶茶,适量吃肉,每天三茶一饭。

特色食品:奶疙瘩

制作方法:先将牛或羊奶发酵,把发酵后的酸奶倒入锅里熬,然后装入布袋里吊起来,使其水分滴尽,用手捏成小块,放到铺有芨芨草编制的席子上晾干即成。

11.土族

主要生活在青海省的互助、民和和大通三县,农牧并重,擅长园艺。

饮食特色:日食三餐,早煮土豆或糌把粉;中午有饭有菜;晚多吃面食。烹调技术古朴,质不重形,讲热量,以大方丰实为美。

特色食品:羊肉筏子

制作方法:先将整块的漫肚油取下摊开,将瘦肉剁碎成饺子馅状平摊在漫肚油上卷起,外面用小肠密密缠裹,煮熟后切段食用,肥瘦相间,味美可口。

12.回族

主要生活在宁夏、青、新疆、河南、河北、山东、辽宁、云南和北京等地。

饮食特色:清真色彩极浓日食三餐,北麦南米,爱吃牛羊肉与淡水鱼,喜好咸鲜、酥香、软烂与醇浓,强调生熟分开、咸甜分开和冷热分开。

特色食品:油香

制作方法:将高粉、牛奶、酵母、 小苏打、 花生油、 盐放入面包机,揉成光滑的面团;把面团放在温暖湿润处,发酵到两倍大。面团取出后揉光滑,分成小份。再次醒发20分钟以上,将小面团擀成圆饼,铁锅多放些油,待油温升高,面饼放入油锅,慢火炸至两面发亮金黄、涨大鼓起即可。

13.维吾尔族

主要生活在新疆南北,少数外布在湖南和北京等地。

饮食特色:以面食和牛羊肉小吃为常餐,喜食水果、蔬菜,奶制品与茶点心,爱喝熬煮的奶茶及红茶,习饮葡萄酒,食量大,多抓食。

特色食品:羊肉抓饭

制作方法:大米用水泡半个小时,羊肉切小块,胡萝卜切丁或丝,洋葱切丁。锅里放油,放入洋葱炒出香味,再放入羊肉翻炒。放盐,孜然,鸡精,胡萝卜一起翻炒。倒水没过羊肉煮大约十分钟。把所有炒好的菜,肉,汤和葡萄干,全部倒入电饭锅,把泡好的米饭均匀撒在上面一层,1:2比例为好,开始焖20分钟。打开后,菜,肉,米饭拌匀即可食用。

14.哈萨克族

主要生活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巴里坤、昌吉和阿克苏等地。

饮食特色:主要食用面粉、牛羊马肉和奶品,偶尔食用葱头和野菜,制食方法古朴别致,用马皮袋酿酒、净羊胃藏酥油,游牧生活情调浓郁。

特色食品:熏马肠

制作方法:将马肉剁碎调味后装在马肠里并放在事先搭好的木架上。在木架周围用土坯垒起,下方留一个小洞,上方用毛毡盖住密封。在木架的下方放入松木锯末、新鲜的松树枝叶点燃,待马肉和马肠脱水萎缩、表面呈黑红色就熏制完成。食用时,先用开水大火煮10-15分钟,期间要起气泡,一定要用牙签或尖物将其扎破排出气泡,否则肠身易爆裂。.等完全没有气泡后,再换一锅冷水小火煮2个小时以上,或用高压锅压30分钟。煮熟后即可出锅、冷却,切片配蘸水即可。

15.柯尔克孜族

主要生活在帕米尔高原喀什噶尔河谷的克孜勒苏州。

饮食特色:一日三餐,早为馕和奶茶,午晚餐是面食和马牛羊肉,重视蔬菜和奶制品,一年四季不离茶,以马驹肉和驼羔肉著称于世。

特色食品:灌肺

制作方法:杏仁去净外皮;核桃去壳取核桃仁,去外皮;松子仁、核桃仁、杏仁均擀成粉末备用;清水灌入猪肺内,再控净水分,如此反复多次,冲洗干净肺内血水,使呈洁白色,但要保持肺叶的完整无损;把核桃仁粉、松子仁粉、杏仁粉、精盐、味精、胡椒粉、黄酒、芝麻酱、姜汁、鸡蛋清、湿淀粉、清汤250毫升放在一起,搅成稀糊;搅匀的稀糊徐徐灌入肺内,然后上笼蒸熟,食用时切片装盘即可。

炸灌肺

16.塔吉克族

主要生活在新疆的塔吉克、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地。

饮食特色:主食花样多,常用奶、米、面混做,吃肉多是大块清煮,蘸盐食用,善于调果酱,习以烤兽待客,一般不禁烟酒,但不可过量。

特色食品:烤黄羊

制作方法:选用肉质细嫩、适口性好、板皮品质优的黄羊,经过宰杀、烫皮、煺毛、腌渍、调味后,将黄羊刷上香油进行烤制,直至外皮焦黄发脆,羊肉绵软鲜嫩,羊肉味清香扑鼻,肥而不腻。

17.乌孜别克族

主要生活在新疆的巴楚、阿克苏、伊宁、喀什和乌鲁木齐等地。

饮食特色:以面粉为主食,馕的花样甚多,副食有牛羊鸡鸭,爱吃糖浆与蜂蜜,重视奶制品,烹调水平较高,节庆食品丰盛,待客豪爽真诚。

特色食品:米肠子

制作方法:将羊肺子和羊大肠洗净,将和好的面用水洗出面筋,呈糊状加油和盐,灌入面肺内,然后扎紧气管,放入水中煮两小时左右即成。米肠子是用切碎的羊肝、羊心、羊肠油、加胡椒粉、孜然粉、精盐拌入大米,用水煮,待半小时,在肠中扎眼使之漏气,煮一小时即熟。

18.塔塔尔族

主要生活在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和吉木萨尔等地。

饮食特色:该族妇女以擅长烹饪而著称,烤饼与糕点全疆驰名,用餐重视礼节,节庆食俗丰富多彩,婚宴更是情文稠叠。

特色食品:烤饼

制作方法:先准备好一块面团,发面或者死面都可以。然后加入“科尔特”(一种可以单独食用的塔塔尔族特有的食物,类似乳酪)之后,在一升牛奶中加入200克酸奶制品,静置2-3小时,使其完全凝固。用小火煮,当其中的蛋白质开始发红后加入两勺白糖。滤清残渣后,得到红色的成品。将大米洗净,煮沸。将鸡蛋煮熟后剥壳切碎。将嫩牛肉或羊肉绞碎后加入洋葱末和胡椒粉轻炒。将葡萄干、杏干和黑李子干在沸水中浸泡。在平底锅内倒入少许油,放入擀至半厘米厚度的面皮。在面皮上依次放入馅料、煮熟的大米、乳酪,之后撒上碎鸡蛋末,接着再放入大米。最后一层为烫软的干果、少量米和几小块黄油。盖上另一半面皮,并在上面划出花纹,将搅拌均匀的生鸡蛋液涂抹其上。最后,将面饼放入已调至200度的烤箱内进行烘烤,直至古巴佳表面开始变成黄色并冒出蒸汽即可食用。

19.东乡族

主要生活在甘肃省河州的东乡县,大都务农为生。

饮食特色:饭菜合一,多料混做是其最大特色,尤为偏爱土豆制品,肉食多系清煮,吃鸡分作十三块,鸡蛋面饼用以待客。

特色食品:鸡蛋饼

制作方法:鸡蛋饼是由新鲜的鸡蛋、优质面粉、淀粉、食用盐、鸡精、葱、油、等精制而成。口感润滑,细嫩,营养丰富,是早餐的最佳食品。

20.撒拉族

主要生活在青海的循北、甘肃积石山和新疆的乌鲁木齐等地。

饮食特色:以面粉、蔬菜和牛、羊、鸡为主,精通蒸、煮、烩,尤重甜焙、麦茶和果叶茶,宴客多用羊背子肉和碗菜。

特色食品:羊背子

制作方法:把全羊卸成七大件(不含胸叉),放入锅中,加上凉水,待锅开后,加上少量的盐,讲究火候(过了则老、不可食用),待煮好后,取出后,在大盘子中摆成羊的爬卧姿势,即可上席。

21.保安族

主要生活在甘肃省的积石山区,经济属于山地麦作农耕类型。

饮食特色:主食为麦、豆杂粮,重视牛羊肉奶和禽蛋、鱼鲜,嗜爱酸辣,每餐不离老醋及油发辣面,全羊席闻名遐迩,五香茶大快朵颐。

特色食品:炕锅馍馍

制作方法:将发酵后的面团掺入适量干面,用碱中和后加些菜油,揉匀后放入炕锅内,有的在揉面时还分层加入菜油,还有的加入食盐或白糖,并在馍上揉出各式花纹图案,如牡丹、月季花,入锅后加盖盖紧。再把炕锅埋入热炕洞内的温火中,经适当烧烤后,即成为外黄脆、内瓤松软的炕锅馍馍。

22.彝族

主要生活在四川凉山、云南楚雄、贵州毕节和六盘水等地。

饮食特色:杂粮为主体,嗜好酸辣,每餐不离盐巴,肉多为"两只脚”的鸡、鸭和"四脚"的猪、牛、羊,大块煮、烤,断生即可,尤为重酒。

特色食品:坨坨肉

菜肴说明:丽江宁蒗彝族人吃坨坨肉的历史几乎和彝族文化本身一样古老。坨坨肉是彝族人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菜。各种坨坨肉中,以崽猪坨坨肉最负盛名。彝家人吃肉常以吃大块肉为快。彝家有这样的饮食习俗,但凡有客人到来,主人须让砧板(指宰杀牛、羊、猪等专用的大菜板)沾血,现杀牲畜待客方为好客的表现。充分彰显了其粗犷的个性,这里的“坨坨肉”便是“大块吃肉”的典型代表。

主料:高山无污染原生态乳猪1头。

调料:木姜子根粉、辣椒粉、花椒粉、蒜泥水、盐、味精、料酒各适量。

制作方法:将刚宰杀的乳猪砍成拳头般大小的坨坨肉;往一口大铁锅里备好山泉水,并开始加燃火力;把坨坨肉倒进锅内凉水中开始煮;鲜肉在锅内凉水中煮开时,再加大火力继续沸煮大约半个小时,之后火力开始减慢(煮肉时间要延长半至一小时左右);后煮至血水泡沫全部消尽而肉汤清白后两三分钟时,即可捞起坨坨肉放在用竹子编织的簸箕内;在簸箕内趁热就开始给坨坨肉撒上适量精盐,搅拌后待汤水滴尽至肉不冷不热;将坨坨肉分装在盘子内撒上调料上桌食用。

成菜特点:肥肉不腻,瘦肉脆嫩,肉质香鲜可口,无污染的食材,接近原生态的吃法。

23.羌族

主要生活在四川的茂汶、汶川、松潘、甘孜等地,主要务农。

饮食特色:主食花样多,偏好酸辣香咸,肉食较为单纯,重视药膳,饮食忌讳较多,饮宴频仍,祭祀虔诚,常以歌舞侑食。

特色食品:荞面条

制作方法:荞面用温水和好,醒10分钟,擀成薄饼卷起来,切细条,羌族荞麦面非常流行,荞麦面条有长面条和短面条之分,但荞麦面容易断,所以往里面加入野棉花,增强拉力,这样擀出来的荞麦面便又长又细,在锅里煮沸以后,加入酸菜、肉沫之类的配菜和一系列调料,味道便鲜美可口,酸爽宜人。

24.藏族

主要生活在西藏,次为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放牧为主。

饮食特色:膳食花样不求多,但 重精美、适口,富含热量,以酥油茶、青稞酒、糌粑、奶制品和牛羊肉为主角,餐不定时,饮宴多在草地或林间,歌舞侑食。

特色食品:香格里拉藏族的碳烤松茸

菜肴说明:松茸是香格里拉的“独家记忆”,一种纯天然的珍稀名贵食用菌,被誉为“菌中之王”,至今无法人工栽培,是大自然对我们最珍贵的馈赠。松茸的加工极为讲究,水会带走松茸的香气,用流水冲洗的时候要快速,切记不要浸泡,如果清洗后感觉还是有泥土,可以用刷子刷干净,也可以用干净的湿毛巾或者湿纸巾擦拭掉。

主料:鲜松茸300克

辅料:黄油60克

调料:精盐2克

制作方法:松茸去黑皮清理干净,直刀顺长切为4毫米厚的片。将松茸片平铺在明火烧烤架上翻烧,边烧边刷黄油,烧至熟,呈金黄色时撒上精盐装盘上桌。

成菜特点:香味独特醇厚,鲜脆芳香,滋嫩回甜,回味悠久,仿佛舌尖上的探戈。

25.门巴族

主要生活在西藏的门隅地区,农、林 牧 猎 兼作,手工发达。

饮食特色:日食三餐,以玉 米、青 稞、高粱为主食,家畜肉、奶和蔬食为辅,爱吃野兽和山菜,烹调方法古朴,保持原始公社的平分食物制度。

特色食品:鸡爪谷酒

制作方法:鸡爪谷酒是以当地特产鸡爪谷为主,混以玉米、稻米等物,经炒制煮熟,添以酒曲发酵,食用时装入竹筒,用清水渗漏为酒。这种酒酒精度低,味甘醇,有防暑、防湿、驱蚊虫的功效。

26.珞巴族

主要生活在西藏珞渝地区,经营粗放农业和狩猎业。

饮食特色:谷豆和野生植物块根兼食,家畜和野兽并重,耆烟酒及辣椒,烹调方法古朴,习用石锅做饭有,原始社会的共食遗风。

特色食品:猪膘肉

制作方法:将宰杀后的生猪去内脏、剔除骨头,用盐巴和花椒撒在腹腔内,将猪缝合,风腌成完整的腊猪,外形颇似琵琶,故又称“琵琶肉”。

27.苗族

主要生活在黔东南,次为湘西、鄂西、云南文山和广西百色。

饮食特色:主食为杂粮,最爱糯米饭,肉品多来自禽、畜,尤重狗肉,习茶油,口味偏重,有"无菜不酸”之说,苗家酸宴闻名全国。

特色食品:血灌肠

制作方法:先将猪血放入30%的盐水溶液里,用木棍搅拌,不能凝固。继之,再和四比一的稀水面汁混在一起,分批适量地灌入洗净的猪肠之中,待其血桨、面汁之混合体在肠内凝固后,即可放入水锅内用小火温煮,并要不断用针剌肠,使之冒出气泡,以免肠衣崩破。约一个半小时即可煮熟食用,也可将煮熟后的血肠切薄片,根据不同季节和食者爱好,可用蒜汁、香油调拌食用(也可煎食)。

28.水族

主要生活在贵州的三都,经济属于稻作农耕型。

饮食特色:日食2~3餐,有便餐与客餐之别,大米为主,重视糯食,嗜食酸辣,盐酸菜别具风味,爱吃鱼鲜,特 别恋酒,礼仪食俗五彩纷呈。

特色食品:鱼酸

制作方法:鱼酸的具体制法是,先将鲜鱼杀后去鳞和鳃,剖腹取出内脏,洗净甩干水分,立即装入玻璃瓶中,密封瓶口,摆在阳光下曝晒三天,当闻到鱼有奇臭味时,于夜间启封后,立即用干净筷子把鱼夹出来,入白酒中涮透,再装入小坛里。装坛时要装一层糯米醪糟,放一层臭鱼,并撒上食盐和花椒粒,最上面放洗净搌干水分的鲜辣椒,然后将一块烧至炽热的石块丢进坛内,立即加盖密封,半个月之后即可食用。食用时,只需取出一汤匙醪糟(或鱼汤)和鱼肉,用于炒菜或煮汤。

29.布依族

主要生活在黔南、黔西南和安顺地区,从事犁耕农业。

饮食特色:习用木甑和鼎罐炊饭,多是米豆混做,除去禽畜,爱吃竹鼠和竹虫,一般不生食,善于调制糟辣、豆豉和泡菜,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

特色食品:酸笋鱼

制作方法:鲢鱼500g,酸笋100g,调和油、食盐、适量蒜白、适量柿子椒

把鱼洗净,放少许的醋和盐腌一下;炸鱼:锅里放油,预热过后把鱼炸至七分熟,捞出沥油待用

炒料烹制:放入蒜白、辣椒、酸笋,加入适量的水,加入盐、鸡精、醋、生抽,放入鱼,收汁后即可。

30.仡佬族

主要生活在黔西的道真、务川两县,大多从事山区农业。

饮食特色:主食为苞谷和大米,以糯食为贵,喜欢腌酸菜和辣椒,人人嗜爱狗肉,善酿能饮,并有著名"百虫宴",寓教于食。

特色食品:糯米糍粑

制作方法: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滤干水,置木甑里蒸熟。而后倒入石臼舂烂至胶状,在干净的器皿上洒些糯米粉,将舂烂的糯米加馅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团或饼状,还可以用特制的模具印成各种图案,置通风干燥处阴干。阴干后可浸泡在水中,能长时期保存。如果将舂烂至胶状的糍粑趁热压成大的圆饼,就要在冷却后不久,用锋利的菜刀将大圆饼切成小块。因为未完全冷却切时粘刀,冷却太久过于坚硬,切时就很费力。如在寒冷的冬天,晚上压圆饼,第二天早晨就可以切了。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

31.侗族

主要生活在黔、湘、桂三省区毗邻的苍山翠谷中。

饮食特色:饮食文化自成一体,具有杂(膳食来源)、酸(口味爱好)、欢(筵宴气氛)的特色,多在风雨楼迎宾和宴客,不醉不休。

特色食品:五色花米饭

制作方法:将洗净的糯米分别浸泡于各类植物染料中,待各种鲜艳的色彩已深深浸透米质,米的颜色已彻底改变,再将它拿到水边淘洗干净,最后置于簸箕阴干,美味的花米饭就制作好了。五色花米饭不但色鲜味美,而且还有良好的药物作用。你把它们放到嘴里慢慢地嚼着,那香味,那口感,都会让你感觉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舒坦和惬意。

32.独龙族

主要生活在滇西北贡山下的独龙河谷,有基础农业,重视采集和渔猎。

饮食特色:一以农耕为主,采集和渔猎为辅,就地择食,因势制食;二是实行"主妇管仓制"和"主妇分食制"平分猎物,原始共食思想浓厚。

特色食品:炸蜂蛹

制作方法:锅洗净,用小火热锅,然后将蜂蛹倒到锅里(不能放油)慢慢焙干,捞出待用,锅下油,烧至3-4成时下蜂蛹,略炸后捞沥,待油温升至6—7成时再复炸至金黄色捞出,放少许盐即可(整个过程非常快)

33.傈僳族

主要生活在滇西北怒江州及其邻近四县,务农为主业。

饮食特色:习惯饭菜一锅煮,食时拌以漆油、桃仁、辣椒、豆豉或野味;蔬菜煮食,野果生食,肉品烤食,抽兰花烟,嚼槟榔。

特色食品:怒江傈僳族的漆油鸡

菜肴说明:漆油鸡——怒江大峡谷的味道

漆油:是一种用怒江峡谷中野生漆树籽榨取的天然植物油。它是制造肥皂、化妆品等的高级天然原料,因为具有滋补、疗伤、疏通经脉、驱寒祛湿的功效还可入药,但傈僳人却把它当做食用油用来做菜。漆油中含有60%的亚油酸和20%的油酸,接近于葵花籽油中不同脂肪酸的配比。

主料:当地土鸡(乌鸡和三黄鸡都可以)

调料:漆油(约按照1公斤配20克的比例 )

辅料:姜片、葱段、少量的草果、(各三个)

调料:盐

制作方法:鸡肉切块、姜蒜切片 预备好;其他调料备好 正宗的漆油鸡是长成这样的;锅内放入适量的油、下入姜片大蒜、草果爆香,再放入漆油炒化;漆油化了以后,放入鸡肉爆炒至金黄,倒入水,中火炖煮半小时,起锅前加入盐、葱段即可食用。

成菜特点:肉质香嫩、酥甜可口,有一股漆油独有的清香,品尝一口,味蕾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34.布朗族

主要生活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思茅和临沧,主要务农和盛茶。

饮食特色:大米为主,糯米为贵,蔬菜多,野菜食用量大,肉食品杂,注重酸香,有不少特异食物,有酒必饮,饮酒必醉,孕妇爱吃"红土"饭。

特色食品:凉拌蚂蚁蛋

制作方法:将蚂蚁蛋洗净,放在沸水里烫熟,然后加入葱、蒜、盐、醋、花椒面等调料即可食用。

35.傣族

主要生活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思茅、楚雄、大理和丽江等地。

饮食特色:一为食 源丰富、奇异;二为炊饮器皿古朴纯真;三为擅长调制糯食;四为喜爱昆虫食品;五为嗜好酸苦香辣。

特色食品:香茅草烤鸡

制作方法:首先备好一只童子鸡,杀后洗净,去掉内脏。准备好配料小洋葱、 胡椒粉、 姜、 葱、 新鲜的香茅草。调料有蚝油、生抽 砂糖、盐、 蜂蜜、 猪油、干蘸料 、香辣蘸料。把配料切碎, 加上调料汁配成烤鸡料,塞到鸡肚子里,反复揉搓,然后用长竹签封住鸡肚子,放7到8小时,直到入味。用洗净的香茅草捆住,用竹片夹起来,放在火炭上慢慢烘烤,再抹上猪油 、蜂蜜继续烘烤,直到鸡颜色金黄,蜂蜜主要是上色,拆掉香茅草就可以吃了。

36.白族

主要生活在云南大理,多数务兼营他业,经济文化发达。

饮食特色:主食一般蒸干饭,以便携带,肉食以猪为主,善于腌制火腿、香肠和乳扇,炒菜方法多,口味偏酸辣,有"八大碗”等民俗酒席。

特色食品:大理白族的凉拌三丝

菜肴说明:拌三丝,是洱海边白族家常美味。三丝指肉皮丝、脊肉丝、萝卜丝。

主料∶猪前肘皮200克,通脊肉300克。

配料∶焙核桃仁50克,焙芝麻面30克,白萝卜300克。

调料∶精盐15克,味精3克,胡椒面2克,煮梅子醋、麻油、姜末、芫荽末各20克,甜酱油50克,咸酱油、红辣椒油、姜泥各30克。

制作方法:

1. 将猪前肘皮烧黄,泡入温水中刮洗干净,捞入沸水锅中煮15分钟,取出切成细丝。脊肉去筋,用竹签从一端插入,上明火烧至八成熟,取出竹签,切成细丝。核桃仁切成片。萝卜去皮洗净,切成细丝,用盐(5克)捏透,泡入凉开水中约5分钟后,取出滤去水分。

2. 将调料中的13个调味料调制成咸鲜微酸辣的料汁。

3. 取窝盘一个,将皮丝、肉丝、萝卜丝分别堆码入盘,淋上料汁即可。

成菜特点:黄白相映,素雅得当,鲜香脆嫩,稍具酸辣。

37.纳西族

主要生活在云南丽江,大多务农,畜牧业和手工业亦有规模。

饮食特色:食性较杂,山林万物皆入餐盘,名食多,民族风情浓郁,餐具古香古色,宴客情文稠叠,受东教文化影响较大。

特色饮食:丽江火腿粑粑

菜肴说明:滇西的民谚素有“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之说,丽江粑粑是纳西族独具的风味食品,有悠久的历史。其特点之一是色、香、味俱佳,其制作的主要原料是用丽江出产的精细麦面,加注从玉龙雪山流下来的清泉合成面团,在大理石石板上抹搽植物油,再擀成一块块薄片,抹上化油,撒上火腿末或白糖后卷成圆筒状,两头搭拢按扁,中间包入芝麻、核桃仁等佐料,再以平底锅文火烤熟煎成金黄色,即可制成。

主料:粗面粉500克,火腿末150克

辅料:焙芝麻、核桃仁各50克,熟猪油200克,熟菜籽油5克,温水350克、瓜籽仁、小苏打、食碱各1.5克。

调料:白糖、盐适量

制作方法:面粉入盆,小苏打、食碱用温水溶化后倒入面粉盆中,加温水和成稍软的面团,盖上洁净湿布,置30分钟待用。将白糖、芝麻、瓜籽仁、核桃仁混合拌成馅心;用大理石石板,抹上熟菜籽油,取面团均分成8O克重的小剂若干个,搓成圆条,再擀成扁圆形长条,抹上熟猪油,撒上火腿末,用手从一头拉长卷紧成圆筒状,再将两头搭拢,用掌心轻轻按扁,包入馅心,收口捏紧,用掌心轻轻地按一下制成生坯;锅上火,加入熟猪油,放入生坯,徐徐煎成金黄色即熟。

成菜特点:色泽金黄,多层相叠,外脆里嫩,喷香酥脆,甜中有咸,非常爽口。

38.景颇族

主要生活在云南德宏州的五县一镇,农耕为生,善种水稻。

饮食特色:主食为大米,副食有豆薯菜果,较少吃肉,制菜多加盐与辣椒烧煮,口味偏好酸辣、酵臭,不用碗筷,常用芭蕉叶裹食。

特色食品:舂鳝鱼

制作方法:鲜活鳝鱼,埋进刚从灶膛里掏出来的柴灰里烤熟,去除内脏,切段加入火烧辣椒、花椒、香椿子等作料便可以舂制了。火烧鳝鱼与火烧辣椒的完美搭配,使舂鳝鱼成了很多食客“戒”不掉的味道。

39.哈尼族

主要生活在云南的红河、玉溪、思茅、西双版纳和楚雄五州。

饮食特色:食物资源广博,名珍异 味特多,口味偏向酸辣鲜香,节令宴庆丰富多彩,长街宴长达百余米,为华夏一绝。

特色食品:竹筒鸡

菜肴说明:竹筒鸡,云南哈尼族的传统名吃。利用竹筒烹饪,历史久远。时至当代,云南的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竹筒烹饪的传统方法,这与满山的翠竹有关,又与竹筒烹调的食物清香可口有关,哈尼族的竹筒鸡,就是一例。云南哈尼族的竹筒鸡既有鸡肉之鲜甜,又有青竹之清香,滋嫩软糯,制法独特,古老朴实。

主料:土鸡1只

配料:火腿片100克、水发冬菇、玉兰片各50克

调料:葱段、姜片各20克、盐

制作方法:将鸡身及肝、肫、冬菇、玉兰片、火腿、葱、姜、盐、味精、胡椒粉、白糖、甜咸酱油入盆搓揉入味;将鸡肝、肫及冬菇、玉兰片、火腿装入鸡腹内,合拢成鸡形,塞入新鲜竹筒,筒口用芭蕉叶塞紧,放在火上烤2小时,取出改刀装盘即成。(也可以将鸡砍成小块跟配料拌均匀入新鲜竹筒)

成菜特点:有竹子的清香,加上鸡肉的细嫩和鲜香,人间上品美食。

营养价值:原汁原味,保留了鸡肉的大部分营养素,有补虚补弱的食疗功效。

40.德昂族

主要生活在云南的德宏州,以及镇康和耿马等县,多数务农。

饮食特色:主食多为大米和豆薯,肉食多从市场购置,制菜常是蒸焖煮烤,口味是酸辣带咸鲜,祭祀频繁,常向缅寺献食。

特色食品:竹筒捣菜

菜肴说明:德昂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饮食上称为“酸酸的民族”,因居住地多天气炎热,德昂族饮食喜酸、辣、臭、苦(凉),四者皆开胃、消食、消暑、解毒。除了酸外,德昂族饮食的最大特点就是竹筒捣菜。制法独特,别具风格。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是保留的最古老的焙和舂两种烹调法的最好体现。不难看出此菜历史久远, 是古滇烹调法的又一实证,也是德昂族美食杰作之一。

主料∶鲜缸豆500克

配料∶牛里脊肉500克

调料∶生姜50克,大蒜20克,鲜辣椒40克

制作方法:

1.姜、蒜去皮,洗净,拍碎。辣椒去蒂洗净,稍切。干豆丝回软,牛里脊肉用清水洗净,除去部分异味,用芭蕉叶包严,埋入火中(约15分钟),焐熟取出,去芭蕉叶,用刀背捶松。鲜缸豆用火烧熟。

2.取有底的竹筒1节,放入牛里脊肉、生姜、大蒜、辣椒、干豆丝,用舂棒上下来回舂成细泥,取出入盘即食。

成菜特点:细腻如泥,入口即化,香辣味鲜,诱人食欲,酸辣爽口,肉质细嫩。营养特点:营养保留较完整,鲜缸豆、牛肉蛋白质保留较好。

41.拉祜族

主要生活在云南思茅、临沧、西双版纳、红河和玉溪等地,从事农耕。

饮食特色:日食两餐,习用土锅或竹筒蒸焖,经常菜粮混做,肉品主要是煨烤和熏腊,有生食遗风,饮烤茶,抽草烟,注重"团结饭”。

特色食品:烤五花肉

菜肴说明:“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作"猎虎的民族",以烤肉著称。拉祜族烤肉别具风味大都为猎获的野兽肉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叶将肉包住,埋入火中烧熟而食典型食品主要有拉祜族烤肉、松树干巴、香草烤牛肉等。

主料:当地土猪脊肉的带皮腿肉500克。

调料:花椒粉、辣子粉、蒜泥、姜汁、盐各适量。

制作方法:选好带皮腿肉切成薄片,竹签穿串,抹料烘烤。肉片上均匀地涂抹上花椒粉、辣椒面、蒜泥、姜汁、食盐,用竹棍夹起在炭火上烘烤。烤制时要勤翻动。炭适中,达到黄而不焦,脆而不枯,酥而不煳。拉祜烤肉诀窍在于佐料要全,烘烤火色要好。配上拉祜族的特色蘸料食用。

成菜特点:香气浓郁、麻辣开胃。

营养特点:性能微寒、有解热、补肾气虚弱的功能。味浓郁鲜美,可大大提高食欲。

42.基诺族

主要生活在云南景洪县的基诺乡,从事山地农业、手工业和副业。

饮食特色:不少食源取自山林,有"绿 的东西都是菜,动的东西都是肉"之说,烹调主要是火烤水煮,酷爱酸、辣、香、咸,饮食具有热带山野风味。

特色食品:芭蕉肉

制作方法:把肉剁茸,山八角炒香捣末,桔子叶剁碎,芭蕉叶在火上烧软。把肉茸、山八角末、辣子、盐、味精、酱、桔子叶、猪血搅拌成馅,用芭蕉叶包上四五层,埋在子母火灰里烧 30分钟,取出去掉带灰的两层芭蕉叶,装盘上桌。

43.怒族

主要生活在云南怒江州和迪庆州的五个县,务农为主,兼营渔猎和养蜂。

饮食特色:日食两餐,喜食玉米,平时多素食,年节有畜兽,突出香酸辣咸,"以蜜代糖"和“漆油制菜”是其两大特色, 饮食中还保留许多古朴礼仪。

特色食品:侠辣

制作方法:土鸡鸡肉(野鸡更好),先把肉砍剁成小块,在炒锅中放进漆油,加热炼好油后倒入肉块。把肉块煎炒到又脆又黄时,转小火,再把高度烧酒倒进锅中,盖上锅盖煨上五六分钟,从锅里盛出,连酒带肉食用。吃菜即喝酒,酒香肉香交织在一起,鲜美可口,甜辣适中,有健骨舒筋、滋养身体的作用,是滋补食品和祛病良药。

44.阿昌族

主要生活在云南德宏州的陇川和梁河两县,以采集狩猎为生。

饮食特色:以大米、玉米、豆薯为主食,爱吃狗、蛇及野味,口味偏好酸辣、糯香和生冷鲜嫩,嚼槟榔,饮米酒、节令食品五光十色。

特色食品:过手米线

制作方法:米线用德宏阿昌族特产红米做成,细软松滑。肉馅的制作:先将一块白白厚厚的猪肉皮烘烤至熟,剁碎,再剁点瘦肉、猪肝,加上花生屑,碎辣椒、姜、芫荽、酸水等作料一混,拌成肉馅。食用方法:吃时需先取一团米线置于手心,然后将拌料放在米线上食用。

45.普米族

主要生活在滇西北的兰坪和丽江数县,务农和饲养畜禽为生。

饮食特色:食源丰富,飞潜动植皆可入馔,口味偏好辛辣香甜酸苦,保留古老的石烹法、泥烤法和脏器熟物法,待客以多为敬,重视过年。

特色食品:琵琶肉

菜肴说明:普米族主要聚集地是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琵琶肉”(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又称猪膘肉,是招待客人的上品。琵琶肉的制作方法:猪宰杀后将其内脏和骨头取出,保留完整躯体;然后撒入花椒面、草果面、食盐等佐料及白酒,轻轻搓揉后,将其开口缝合,在缝线部涂敷上水或香油调好的灶灰,并用木塞或玉米棒把猪鼻塞严,以防虫蛀。用石板或木板压上晾干,干后形似琵琶,故名“琵琶肉”。一般腌制一年才食用。可煮、可炒、可蒸。

主料:琵琶肉500克。

调料:野番茄5个、芫荽、蒜、小米辣、盐、味精。

制作方法:将琵琶肉煮熟切片,将新鲜树番茄洗净后放入开水中汆烫,至用小刀能轻易滑开果皮,捞出去皮,将番茄肉剁成蓉,加入芫荽碎、蒜碎和小米辣碎,搅匀做蘸水即可。

成菜特点:香味浓郁

46.佤族

主要生活在云南西盟、沧源和孟连等县的山区,务农为生。

饮食特色:重视米、豆菜、肉混做,"没有辣椒饭不香,没有盐巴菜无味",爱吃鼠、狗肉和昆虫,重视节庆,有"主妇分食"的遗风。

特色食品:鸡肉烂饭

菜肴说明:鸡肉烂饭佤语叫“馍尼亚布绕”,它即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比普通的米饭要软得多,比稀饭要干些。有两种做法,一种叫手撕鸡肉栏饭,另一种叫刀砍鸡肉栏饭。制作方法独特,取鲜嫩乌骨子鸡切碎和新谷米一起放入锅中煮,然后再放入茴香叶、青辣椒、辣料、阿佤芫荽、葱、蒜、香子、薄荷等佐料稍煮即可。其色泽鲜艳,味道糯滑鲜香,独具特色。是佤族人民最喜爱的食品,也是佤族迎宾待客的美味佳肴

主料:当地的鲜嫩乌骨子鸡1只。

配料:新香米500g、酸竹笋。

调料: 野辣椒、花椒、香辣蓼、茴香叶、阿佤芫荽、葱、蒜、香子、薄荷、盐。

制作方法:把杀好的鸡放在火上将皮烤黄,再把鸡和米、酸竹笋、盐、辣椒、花椒等置于锅中煮,等到米要熟透时,把鸡拿出来,用手撕下肉,连同葱、茴香、蒜、香辣蓼、薄荷、阿佤芫荽等佐料一起放进锅中,盖好锅盖后端下来,焖少许时间后打开,用勺子来回搅拌后即可。

成菜特点:糯滑鲜香,汤味浓厚鲜香,鸡肉浓香的汁水包裹在每个饭粒上,在光下泛出点点油光,扑鼻的香味阵阵来袭。

47.土家族

主要生活在湘西、鄂西、川东和黔东北等地,多数务农。

饮食特色:习惯粮豆混做,以糯食为贵,家畜和野味并重,既嗜酸香,又有"辣椒当盐"之说,节庆食风受汉族影响大,祭仪虔诚。

特色食品:砸酒

制作方法:首先取一定数量的青稞粒,一般5斤、8斤或10斤,在大铁锅中用水煮成八成熟后,放在簸箕里晾开,待冷却后放上一定比例的酒曲,合匀,又装入大铁锅中发酵三至四天,待闻到酒香味后,装入坛中并加水,放置一天以上后,即可取汁食用,这个汁就是咂酒。

48.瑶族

主要生活在桂、湘、滇、粤、贵、赣六省区山峦河谷之间。

饮食特色:主食多为杂粮热食少,冷食多,家畜与野味并重,常是腌、焖、烤,菜食淡,肉食浓,嗜酸辣,喜香甜,鲊与腊肉是其双绝。

特色食品:鲊肉

制作方法:把五花肉切成薄片,姜切丝或切成末,把辅料逐一放进并拌匀,腌半个小时,芋头去皮切成小块和腌肉拌匀,最后放入蒸肉粉拌匀。蒸锅铺上湿的垫布,把肉倒进,并铺平,别用勺子压。冷水上锅,蒸三十五分钟出锅冷却即可。

49.仫佬族

主要生活在广西的罗城,多数人务农,或打铁、烧窑、采煤。

饮食特色:日食三餐,四季爱冷食,喝生水,习用"煤矿罐”炊饭,肉品多是白汆后加佐料,口味偏好酸味,逢节必食,祭神隆重。

特色食品:腌豆角

制作方法:玻璃器皿洗干净,无油干燥。新鲜的豇豆撕去老筋并且洗干净晾干表面的水分。把晾好的豇豆放进去,然后放盐,用盐揉搓豇豆至豇豆变成翠绿色就可以了;把变成翠绿色的豇豆连同盐一起全部放入泡菜坛里,然后浇入凉开水或者是矿泉水,以没过豇豆为宜,腌制一个星期左右即可。

50.京族

主要生活在广西防城江平乡的三个岛上,以海为生,善于捕捞。

饮食特色:大米为主,海产品为辅,尤爱鱼鲜,习以鱼汁调味,口味偏鲜咸腥冷,可调制出海鲜全席,"唱哈节"热闹非凡,节食甚多。

特色食品:四方粽

制作方法:原料只是简单的糯米、猪肉和绿豆,以芭蕉叶或荷叶包裹,可直接食用,亦可切片烘烤、油煎或蘸酱料。

51.毛南族

主要生活在桂西北茅难山的环江县,属于稻作和杂谷栽培农耕型。

饮食特色:日食三餐,偏好酸辣,有"不吃辣椒上不得高坡'之说,强调"鸡生鸭熟",喜饮牛血,节令食品奇异,注重歌舞侑食。

特色食品:烤香猪

制作方法:以上好鲜嫩的小香猪为原料,在配好的味料汤中稍事浸泡,然后放炭火上烤,边烤边上蜂蜜,烤熟后颜色金黄鲜红,即可食用。

52.壮族

主要生活在广西的南宁、百色、河池和柳州等地,多务农。

饮食特色:主食丰富多彩,尤爱甜食和数十公斤重的大壮粽,以 猫、狗、蛇虫为珍味,偏好麻辣鲜酸、酥爽香嫩,饮料奇绝,筵宴欢腾。

特色食品:岜夯鱼片

菜肴说明:云南的壮族主要聚集在全国闻名的“三七之乡”——文山。文山州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里不同天”典型代表地区。文山壮族嗜酸,壮家岜夯鸡,是文山州广南县壮族独有的一道独具风味的传统美味菜肴,被称之为“云南一绝”。“岜夯”为壮语,即酸汤之意。“岜夯”制作方法:先将红青菜(或野菜)洗净、晾干,放入米汤内泡三至五日,其汤即为有酸味的红色汤。

主料:草鱼一条(两公斤左右)。

辅料:粉丝、木耳、豆腐、海带各适量。

调料:蒜苗、姜丝、胡椒、辣子、酱油、料酒、葱、姜、小粉各适量。

制作方法:2公斤草鱼一条,首先将草鱼宰杀洗净切片,用料酒、姜汁、葱汁、小粉、精盐等佐料拌均匀。再将青菜洗净放入沸水中煮一会捞出,切成段。然后把准备好的蒜苗、姜丝、胡椒、辣子、酱油等十多种佐料入锅。再倒入酸汤,待汤沸后,放入青菜、猪油,煮一至三分钟,再放入鱼片。再待汤沸后,就可边氽边吃。也可放入粉丝、木耳、豆腐、海带等一同煮吃。喜吃辣椒者,还可制一碗辣子蘸水蘸菜吃。

成菜特点:岜夯鱼片,以香甜、鲜美和奇特的酸味为特色,油而不腻,鱼片酸爽滑嫩。

53.黎族

主要生活在海南省的七县二市从事农业和山区副。

饮食特色:日食三餐,"爱稀不爱干",鲜蔬少,野菜多,重视山兽,尤爱鼠类,烹调方法粗放,以盐、椒拌食,口味偏好酸香、咸辣、脆生。

特色食品:糯米饼

制作方法:糯米面加水拌匀;热锅将油烧至7成热,将面团捏成饼状下锅;煎1分钟左右翻面,如此反复,直至两面都略带金黄色;起锅装盘,撒上少许白糖在上面。

54.畲族

主要生活在浙江的景宁,经济文化属于山区农耕型。

饮食特色:爱吃糕粑,可以一甑蒸出三样饭,爱热食,重视火锅,讲究茶礼,保留平分食物的遗习,婚礼上有"赤郎"(厨师)对歌。

特色食品:白糕

制作方法:取部分米粉,用水兑开后,放火上煮成稀糊状;稍凉后与剩下的米粉搅匀成厚糊状,可适量再加点冷水;将提前活化的酵母水倒入,搅拌匀即可;将菊花盏模抹点油,也可以不抹。抹了更好脱模。将面糊倒入约二分之一位置;发酵涨至与模差不多高时,放入上气的蒸锅里蒸二十五分钟即可。

55.高山族

主要生活在台湾山区的十二县49 乡,经济文化是山区稻作农耕型。

饮食特色:不吃陈粮,饭团习用树叶包裹,肉品多是烤制,有石烹遗风,祭仪甚多,态度虔诚,现场分发祭品,过年围炉欢聚,菜名强调"彩头"。

特色食品:台湾鱼丸

制作方法:选新鲜的鱼,取鱼肉的部份,部分则会夹杂鱼刺,然后在低温状态下绞成鱼绞肉,再把绞肉和盐加入木研钵里,将鱼绞肉用力捶打,鱼肉里的盐溶性蛋白会重组成网状结构,最后变成绵细而有光泽的鱼浆。再将鱼浆用汤匙挖成球状,下沸水中即可煮成鱼丸。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饮食观念的改变,传统菜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有些菜肴已经被淘汰,或者是赋予新的制作方法,有了新的口味。不知道您所属的民族的代表肴馔是什么呢?若有冲突,谢谢指正。

谢谢大家品读。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营养美食及美食文化。

💎 相关推荐